“揠苗助长”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,原文是:“宋人有耕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或问之曰:‘子何不若复耕?’曰:‘吾闻苗助长之道,而不信也。’”
这个成语的意思是:比喻急于求成,反而坏了事。故事中的宋人看到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,就以为只要守在树桩旁就能再次得到兔子,结果却放弃了耕作。孟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,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,急于求成,只会适得其反。
道理如下:
1. 尊重规律: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,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。在学习和工作中,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,耐心等待,逐步积累。
2. 耐心积累: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时间和努力的积累。揠苗助长只会破坏这种积累的过程。
3. 适可而止: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步伐,不要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。
4. 实事求是:面对问题和困难,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,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,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。
“揠苗助长”这个成语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要遵循规律,耐心积累,适可而止,实事求是。
发表回复
评论列表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