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学俄罗斯之“留苏历史篇”(一)
1、新中国留苏热潮:一段独特的历史篇章 在冷战的特殊时期,中国为填补人才空白,于1951年至1965年间,近6万名学子踏上赴苏留学之路,其中90%的精英被送往苏联,他们多为革命干部,尽管基础薄弱,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。
2、去俄罗斯留学仍是音乐学子的一个向往。我们音乐学院就有6名青年教师是俄罗斯留学的硕士和2名在读博士。 回首上个世纪初,中国近代新音乐从学堂乐歌启蒙,俄罗斯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风格给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树立了榜样,黄自先生十分推崇俄罗斯乐派的民族性,提出了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的主张。
刘剑峰工作生涯
1、随后,刘剑峰回国,在俄语学院参加政治学习两个月,后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,担任技术员、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直至研究所副所长、所长、党委书记,期间主要负责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,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国防急需的变容二极管、限幅二极管和PIN开关等微波半导体器件。
2、刘剑峰人物简介:基本信息:刘剑峰,男,1939年11月出生于普陀六横。教育背景:1960年从舟山中学毕业。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。职业生涯: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,专注于科技管理工作。担任中科院力学所业务处主要负责人和所主要领导成员,负责科研计划、情报、器材等重要工作。
3、在省长任内刘剑峰根据海南实际提出了“用政策、打基础、抓落实”的工作总方针,为海南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海南工作的五年,是海南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。1993年中央又调刘剑峰回北京,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、党组副书记(正部长级)。在胡启立部长领导下工作五年。并于1996年任部党组书记。
4、刘剑峰,男,1939年11月生于普陀六横,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原主要领导成员。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60年从舟山中学毕业,随后于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。刘剑峰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后,专注于科技管理工作,担任业务处主要负责人和所主要领导成员。他负责所科研计划、情报、器材等重要工作。
发表回复
评论列表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