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乙负梁”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,原文是“孟子见梁惠王,王曰:‘叟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’孟子对曰:‘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王曰:“何以利吾国?”大夫曰:“何以利吾家?”士庶人曰:“何以利吾身?”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。万乘之国,弑其君,犯其上,非一日之故,其渐必矣。故曰:‘闻其风者,顺则怒,逆则喜。’’”这里的“乙负梁”并不是一个成语,而是出自这段对话中的一句话。
“乙负梁”中的“乙”是指孟子,而“负梁”则是比喻孟子背负着国家的重担,即孟子肩负着教化国王、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认为,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在于利益,更重要的是仁义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乙负梁”并不常用,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典故,用来形容肩负重任、承担重大责任的情况。
发表回复
评论列表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