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通文献学是指研究古代中国文献的一种方法,它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同时参考和利用经、史、子三类文献。以下是三通文献学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解释:
1. 经:指儒家经典,主要包括《易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等,这些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,被视为古代圣贤的教诲和智慧的结晶。
2. 史:指历史文献,包括正史、野史、方志等。正史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等,是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;野史则是指非官方记载的历史文献,如《世说新语》、《搜神记》等;方志则是地方志,记录某一地区的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人物等。
3. 子:指诸子百家文献,包括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名家、纵横家、农家、医家等学派的思想著作。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各种学派的思想观点和学术主张。
4. 三通:指经、史、子三类文献。在研究过程中,三通文献学主张综合运用这三类文献,以全面、客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、文化、思想等方面的内容。
5. 章句:指对经、史、子等文献进行注解、阐释的著作。如《十三经注疏》、《史记集解》等。
6. 传注:指对经、史、子等文献进行注释、解释的著作。如《春秋左传》、《史记集解》等。
7. 评点:指对经、史、子等文献进行评论、点评的著作。如《史记评点》、《古文观止》等。
8. 研经:指研究经部文献,探讨儒家经典中的思想、哲学、伦理等方面的内容。
9. 研史:指研究史部文献,探讨中国古代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内容。
10. 研子:指研究子部文献,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、哲学、伦理等方面的内容。
三通文献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,通过研究经、史、子三类文献,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、历史、思想等方面的内容。
发表回复
评论列表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