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肖”在文言文中,原意是指不才、不贤,后来也用来自谦,表示自己不成材、不贤良。其中最著名的典故出自《论语》。
典故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篇:
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
颜渊曰:“请问其目。”
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
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
曰:“敬仁。”
颜渊退,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子贡曰:“赐也何敢望回?回也,千仞之壁,历山之岩,质坚难攻,吾不能及也。然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吾心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
子曰: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
对曰:“然,非与?”
曰:“非也。予一以贯之。”
子贡问孔子关于仁的实质,孔子回答:“克制自己的欲望,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,这就是仁。”颜渊问具体怎么做,孔子列举了四个方面:不符合礼的不要看、不要听、不要说、不要做。颜渊表示愿意按照这些话去做。孔子称赞颜渊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内心的仁爱,而自己则只能偶尔做到。
子贡自认为不如颜渊,孔子则告诉他,自己能够用一种贯穿始终的方式来实践仁。
这个故事中并没有直接提到“不肖”,但孔子在评价颜渊时说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”,意思是颜渊的心始终没有离开仁的境界,这里的“不违仁”可以理解为颜渊贤良、不肖。而孔子自己则说“吾心则日月至焉而已矣”,意思是自己的心只能偶尔达到仁的境界,这里的“日月至焉”可以理解为孔子自谦,认为自己不够贤良,不肖。
因此,“不肖”的典故可以追溯到《论语》中孔子对颜渊和自己的评价。
发表回复
评论列表(0条)